古盏堂

  • 全球建盏连锁品牌
古盏堂 >> 古盏堂新闻 >> 名家访谈 >> 新闻详情

兔毫盏工艺师许家有专访

时间:2017-03-17 来源: 古盏堂

许家有,1956 年生,祖居建阳水吉南山村,祖上数辈从事陶瓷工艺制作。自 12 岁起,即从父亲许献球在自家建阳瓷厂学习陶瓷烧制工艺,十五六岁已能独当一面。八十年代末建阳瓷厂改制解散后,为使这千年古艺重焕光彩,2000 年起,他与孙福昆、郑兴梨合作,在水吉池中芦花坪新辟龙窑一条,专心致志研究建盏。他所仿制的兔毫产品,不仅达到形似、质似,而且其工艺水平在继承宋窑建盏的基础上有很大的飞跃,使在宋代就已经名噪一时的兔毫盏在千年后的今天更显光彩夺目。

 

北宋词人黄庭坚有一阙《西江月 茶》:“龙焙头纲春早,古帘第一泉香,已醺浮蚁嫩鹅黄,想见翻成雪浪。兔褐金丝饱碗,松风蟹眼新汤,无因更发次公狂,甘露来从仙掌。”词中描绘了宋代贵族士大夫阶层品茶、斗茶的流行风尚,其中提及的“兔褐金丝饱碗”,是当时饮茶最佳茶具——兔毫盏。由于宋代茶文化的兴起及广泛传播,加上兔毫盏本身颜色深、厚度高、釉斑独特等特性,使它的流行从皇帝贵胄到坊间百姓,成为风靡朝代的最佳斗茶、饮茶用具。兔毫盏釉面颜色绀黑如漆,温润晶莹,釉面上布满密集的筋脉状白褐色纹饰,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鹧鸪斑色釉如鹧鸪鸟身上的羽毛那样斑驳灿烂;曜变则釉色黑里发亮,呈现深蓝、浅蓝相互混杂布满釉中。三种瓷器因独特的釉斑和皇家文人追捧而实属名贵。

 

然而,复杂的制作工艺在岁月更迭中竟遗憾失传,传世的兔毫盏、曜变也为罕见,现在大部分存于日本。三件曜变瓷器在日本被奉为国宝级文物,特别是现存于静嘉堂文库的曜变天目,更是被尊为“碗中宇宙”、“至高无上的神品”,可见建盏的稀有程度和独特魅力。千年的清风云淡过去,经过建窑当地陶瓷世家许家有及合作伙伴孙福昆、郑兴梨的不懈努力,终于将这一灿烂的历史文化再现辉煌。

 

在濛濛细雨中,记者来到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芦花坪陶瓷工艺厂,带您走进精美绝伦的民族工艺品兔毫盏,走进龙窑陶瓷世家 许氏,为大家呈现一段消逝的历史和一举伟大的重现。

 

 

古建窑—文明的迷失与传承

芦花坪龙窑建盏陶瓷工艺厂掌门人是出生于当地陶瓷世家的许家有,其祖上数辈从事陶瓷工艺制作,曾祖许衍公南山建龙窑烧制陶瓷,至祖父许立文公时,已拥有数条龙窑规模,名赫一方。而古龙窑的来头更是不小,最早始于战国时期,以形状像龙而得名,依山势用土和陶砖砌成直焰式筒形宆状隧道,用柴草、松枝烧制陶瓷,一般长约30-70米,高1.6-2米,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后发展为建窑的主要窑场之一。遗址今北距水吉镇约7公里,西距建阳市约38公里,南距建瓯市约50公里。又被称为“水吉窑”、“瓯宁窑”、“乌泥窑”等。

 

建窑在宋时达到鼎盛,杰出成就表现在变幻莫测、绚丽多彩的釉色方面,黑釉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与青瓷、白瓷形成“三分天下”之势,并从民窑成为专门生产“御供”或者出口日本的半官窑。据史料记载,建窑的黑釉茶盏主要有三种,兔毫盏、鹧鸪斑、曜变。其中兔毫釉是建窑生产最多、最具特色的产品。

 

1985 年 10 月,水吉镇龙窑被列入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 年 6 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兔毫盏是宋代常见的黑瓷茶具。状如倒扣的竹斗笠,敞口小圆底,小者如小碗,大者不超过中碗,风格厚重粗朴。因产于古建州(今福建建瓯、建阳、武夷山一带),故又称“建盏”。据有关文献记载,建州的黑瓷生产,始于唐代,鼎盛于宋代。起初是生产瓶、罐、碗、灯盏等日常用品,后来以生产茶具为主。建盏之所以又称兔毫盏,是因为建州的黑瓷茶具中,有一部分并非纯黑,而是黑釉面里夹杂着均匀的银色或者黄色丝缕,状如秋天的兔毫,这也是建州黑瓷的最大特征。除了兔毫外,还有油滴斑、鹧鸪纹、曜变圈等不同夹杂。其中的曜变圈,最为罕见,可谓兔毫盏中的绝品。兔毫盏的兴起,与宋代茶文化的发展有直接关系。

 

宋代皇帝好茶,因此带动了贵族士大夫的好茶风气,由此扩展到社会各阶层,使品茶、斗茶成为一种流行时尚。当时有句流行语叫:“斗茶即是斗盏”。因为斗茶时要先把半发酵的茶膏(那时的乌龙茶是团饼茶,不是散茶)碾成细末,然后放入茶盏里,冲入初沸的开水,这时水面会浮起一层白沫,沫多且持久者为胜。茶的好坏,第一标准就是看白的程度,“青白最上,黄白最次”。所以盛茶的容器如何,对斗茶的结果有相当大的影响。而只有在黑色容器中,白色茶汤的对比才鲜明,黑瓷就成了当然选择。除此,兔毫盏内胎较一般陶瓷为厚,又有砂眼透气,十分有利于保温;而敞口小圆底的形状,既方便搅拌,又便于观察。这些特点,使兔毫盏成为当时的最佳茶具。原为民窑的建窑,成了专门生产“御供”或者出口日本的半官窑。

 

黑釉茶盏首先受到北宋徽宗皇帝赵佶的青睐,特命其进贡宫中。赵佶在《大观茶论》一书中写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蔡襄也在《茶录》里说:“凡欲点茶,先须熁盏,盏令热,冷则茶不浮。兔毫坯厚,久热,用之适宜。”然而,兔毫盏的真正魅力,还在于它的独特釉斑。将曜变置于阳光下,那些曜变圈会立刻闪烁起来,随着阳光强弱与观察角度的变化,色彩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如钻石般绚丽,五颜六色、美不胜收!即使是一般的兔毫盏,在阳光下注满清水,凝神静观,那一根根的兔毫,也会顿时活起来,盏中变幻出森林、云海、大洋,甚至还呈现出万马奔腾、千船竞流的景象。这种变化,是任何一种陶瓷都无法与之比拟的。这或许也就是兔毫盏虽然形制粗朴,却能成为王公贵族士大夫的珍宠,与景德镇瓷器和德化瓷器相媲美,登上宫廷大雅之堂的根本原因。

 

 

为梦想变卖家当 下决心破釜沉舟

其实,除了 12 岁起就能在瓷厂学习烧瓷,陶瓷世家的名号并没有给许家有过多地带来些什么。八十年代末父亲经营的建阳瓷厂改制解散后,许家有开货车运货走上了先富起来的道路。但是,许家有心中始终怀有一个梦想,那就是重现兔毫盏历史原貌。他不想让这一宝贵的历史工艺继续失传下去,不想让饮茶珍品兔毫盏永远湮没于历史长河中。在开车的几年中,他从未停止过对兔毫盏烧制方法的钻研,在专家邹应林、郭富亭的指导下,不停地尝试调整。然而,做出样品后,他找同行的朋友帮忙烧制,却经常当被拒之门外。偶尔碰到一次例外,一位同行帮他烧制了,几日后,许家有登门想观看成果,却又被拒绝了。这促使他下定决心破釜沉舟,把自家的货车卖掉,开始一门心思在反复实践中摸索兔毫盏的烧制方法。

 

满足严苛要求 保留传统工艺

兔毫盏的坯子比普通陶瓷要厚,烧制时对瓷土、厚度的把握和要求都非常严格;在保留传统工艺的烧制过程中,建窑花纹只能依据不同的炉温自然形成,温度低了釉彩流不出来,温度高了也会丧失花纹的美感,温度掌握不好,花纹很容易被氧化,只有厚度、温度配合得好才会有好看的花纹出现。对烧制要求得非常苛严。而自小就与瓷器接触的经历让许家有练就了用感官就能掌握火候温度的本领,可谓是“火眼金睛”。加上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工艺美术学院和福建省轻工研究所研究人员在建阳瓷厂研究仿制“建盏”时,许家有有代办完成烧窑任务的经验。特别是当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烧制梅瓶时制出了极难成功的窑变。再加上反复尝试和不懈努力,许家有才有机会成功复制出兔毫盏。

 

在专家及许家有、孙福昆、郑兴梨三个合作伙伴的不懈努力下,绝世珍品兔毫盏终于重见天日。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现在兔毫盏的制造工艺也得到了一定的改进,从洗浆、沥浆、炼泥,到手拉坯、晾坯、修坯,再到上釉、晾釉、烧窑,最后到出窑,基本上实现了流程化生产。但是兔毫盏还是不能像其他陶瓷一样实现大规模的生产,因为它对烧制的要求非常的严格,成品率也比较低,大约保持在 30%-40%。

 

千年岁月更迭,百条龙窑早已淹没于芨芨荒原下。而今华夏再逢盛世,在政府的支持下,经过许氏几代人的努力,在原产地,以当年所用的原材料、原生产工艺,终于将兔毫盏这一灿烂的历史文化再现辉煌。

 

如今在福建省建阳市政府的支持下,正将建盏生产向产业化方向进军。兔毫盏在日本、台湾地区已经有极好的市场认同,在内地也会有得到更多的认可。这份极具市场前景的朝阳性产业会有如何的发展?我们拭目以待。让我们跟随兔毫盏走进那份曾经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一窥美丽中国的风采。

TAG关键词: 编辑:小Y
  • 上一篇:
  • 下一篇: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福建省建阳建盏协会 龙泉青瓷行业协会
艺术顾问:孙建兴  陈大鹏  蔡炳盛  黄美金  陆金喜  江有庭  董炳华  叶小春  毛正聪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公众号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