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6 来源: 网络
对于景德镇制瓷业而言,明末清初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王朝更替的间隙和新王朝建立的初期,制瓷业却得到了一次质的飞跃和发展。这一时期生产的瓷器因时代特征明显,质量颇佳,而备受市场青睐。本次特别策划《十七世纪的中国瓷器》专场,呈现约80件明末清初的转变期瓷器,包括明崇祯、清康熙时期青花人物故事笔筒,各类大尺寸山水人物故事陈设器物等,敬请期待。
明末泰昌、天启、崇祯三朝官窑停烧,却给民窑生产带来了历史机遇,步入了一个兴盛的时期,从大量明末清初拍品来看,当时民窑瓷器的工艺水平已经不输嘉万时期制品,精者有的甚至超过了嘉万官窑产品。这个时期的瓷器一般不采用明代官窑规矩正统的纹样,而多以当时版画绘本为画稿,跳出了传统的瓷器纹样装饰的范畴,更多地将瓷坯当作绘画表现的载体。因此这一时期实用功能相对较弱的立件大量出现,甚至为了便于瓷绘,很多新器型干脆被设计成直筒型,如本场LOT33明崇祯 青花「郭子仪单骑见回纥」故事图筒瓶等。
LOT33明崇祯 青花「郭子仪单骑见回纥」故事图筒瓶
尺寸:高43cm
本品腹部开阔,通景绘“郭子仪单骑见回纥”故事图,描绘唐代名将郭子仪说服回纥大破吐蕃一事。关于这一著名战事,《旧唐书》有详细记载。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回纥、土蕃西域诸国数十万大军,入侵长安,郭子仪奉命率军镇守泾阳,由于双方兵力悬殊,郭子仪决定亲赴敌营,希望说服回纥将领退兵,郭子仪是大唐名将,颇受蕃将敬重,当郭子仪单骑来到回纥阵前,回纥统帅药葛罗一见,心悦诚服,下马跪迎,双方言和,药葛罗立即退兵,并发誓不再侵唐。
画面中绘树林山石,祥云缭绕,布局层次清晰,舒密得当。观整器用笔流畅,场景生动细腻,笔触纤巧精致,状物有神。高超娴熟的绘画技巧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衣褶折迭错落之处尤见功力。
此筒瓶从画风上具有典型明末时期的风格,譬如地上的“V”形草纹,山石边的鱼卵状叶片,下垂的蕉叶边饰,皴染画法的山石,平行括号状的浮云,如此诸多特点俱是典型标准器之要素。纵观上述分析,此件崇祯筒瓶乃是时代之杰作,罕见之珍品,于明末之瓷器史中有其独特地位,当是研究、赏玩、珍藏、沿袭的不二之选。
筒瓶是崇祯时期的典型器形,此件筒瓶唇口束颈、直腹下敛、底足平实,呈直筒形,造型挺拔,为这一时期的标准形制。晚明时期时局动荡,此种造型也寓有“天下一统”的良好祝愿。LOT20 明崇祯 青花「拜月图」小筒瓶此件筒瓶尺寸较小,造型端庄秀挺,胎骨厚重坚致,釉汁滋润明亮,时代特征鲜明。
LOT20明崇祯 青花「拜月图」小筒瓶
尺寸:高28.5cm
口沿饰蕉叶纹一周,腹部青花全景主饰庭院拜月图,通景取景,月色笼罩下,妇人庭院伫立,眉目温婉,优雅婀娜,其后侍女持瓶静候,又道赏花有佳色,裛露掇其英,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最是怡情怡景。中国人历来就崇拜月亮,月亮的圆满被认为是“运而无穷”、“幸福如意”的象征。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人们摆设酒铺时果,赏月畅谈。青花发色蓝中闪灰,绘笔涂勾挥洒自如,图饰线条自然飘逸,别有情趣。
我国的制瓷工艺发展到清代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尤其康、雍、乾三朝盛世的器型最为丰富,既有仿古又有创新。棒槌瓶为康熙时期创新器型,其瓶腹平缓甚适展示瓷画之美,故广为流行,所画题材丰富繁多,令人叹为观止。
LOT75清康熙 青花山水人物纹棒槌瓶
尺寸:高45.5cm
外壁以青花绘山水楼阁图,画中山石层层皴染,古木参天,庐舍、草亭数间隐于其中,山石铿锵有力,青花浓淡有致。画面意境高远,画中人物策杖远行,再配以山石嶙峋,古树遒劲,溪流潺潺,流云迤逦,一派寄情于山水之高隐风范。全器青花发色青翠纯正,层次分明,实为难得康熙之陈设佳器。
康熙一朝所烧青花最为精美,康熙青花风尾尊、康熙青花观音尊、棒槌瓶、马蹄尊等都是康熙朝独有的器型。而其中康熙青花风尾尊,其风格雍容华贵,娇艳富丽,高贵典雅,气度不凡,可称康熙青花扛鼎之作。
LOT34清康熙五十五年 青花「霸王别姬」故事图凤尾尊
尺寸:高45cm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页34,图28
该器仿青铜觚之形制略加化裁而成,敞口外撇,直颈鼓腹,腰下略收,至底外侈。胎质坚密,釉色莹白,通体以青花为饰,口沿绘刀马人物,器身主体绘“霸王别姬”故事图,门外有兵士来报,项羽侧头倾听,面色凝重,虞姬侍立一旁,沉默不语。画面一隅青花书三行共三十五字楷书供养题记。保生大帝,姓吴名夲,字化基,福建同安白礁村人,北宋早期济世良医,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民间称“吴真人”,尊为神医,并著有《吴夲本草》一书。吴氏去世后,仍时常显灵救助乡民。民感其恩,遂塑像立祠祀之,称“保生大帝”,此后逐渐成为福建沿海和台湾地区继妈祖之后最受尊奉的神仙,庙宇林立于海峡两岸。
本品器型较之一般康熙凤尾尊略显清秀,青花发色深沉,与常见熙朝瓷作亦有所不同。巧合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康熙五十四年款(1715年)的凤尾尊,二者无论造型、青花发色及绘画技法均几无二致,而且都是用于庙宇供奉的供瓶,共同反映了康熙晚期青花瓷器烧造的面貌和用途,是极为珍贵的断代资料,颇值珍视。
清康熙 青花山水人物纹凤尾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时期,景德镇制瓷工匠纯熟地掌握了珠明料的呈色技术,烧出了被誉为“翠毛蓝”、“宝石蓝”的康熙青花,这种多色阶青花层次分明,故又有“五彩青花”之称,是青花器制作史上的重要创新。最能代表康熙青花艺术风格的即是以山水、人物为主题的瓷绘题材。康熙青花瓷中的山水画面表现了一种情景交融、澄怀观道的艺术理想境界,展示的是简淡、玄远的意味,以大自然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为创作源泉,赋予瓷器本身以灵感,山水成了创作者书写情思的媒介,所以中国画和诗,也包括陶瓷艺术,都爱以山水境界作表现和咏味的中心,意欲将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融为一体,表现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人画所追求的思想情趣和审美趋向。
LOT74清康熙 青花山水高士图莲子罐
尺寸:高18.5cm
本品圆口,短颈,丰肩,长腹,圈足,胎釉俱佳。外壁以青花绘通景山水人物纹饰,青花色泽青翠,画意精犷,近似水墨写意风格,深山幽谷,古木参天。高瀑深潭,亭台水榭,高士临渊远眺,童子双手献琴。整体用笔流畅,画面布局层次清晰,舒密得当,以寥寥数笔描绘出细微的人物神态,峻伟的自然景观,画面意境幽雅。拍品仅用一种青花色料,便充分表现出画面的阴阳向背,远近疏密,在白腻胎骨的映衬下,尽显康熙青花之神采,韵味无穷。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