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5 来源: 网络
廖国华老师傅近照。
出生于1959年的廖国华,和建盏打了一辈子的交道。
池中村,属于水吉镇比较大的一个村,与隔壁邻村后井村,成为了宋代建窑遗址地。这两个村相聚不过一公里多地,一条拖拉机能过的泥巴路穿芦花坪而过,将两村的历史与命运牢牢的结合在一起。当然,还有两村的村民,他们大都是同学,或者是亲戚,这条路至今每天人来人往。
建窑遗址的衰与兴,廖国华是众多见证者的代表。
池中村,廖国华老师傅的家,也是建窑建盏遗址村。
廖国华作为遗址村村民,住所距离芦花坪和牛皮仑遗址,不过500米的距离。廖国华这一代人以及他的儿子们,几乎从小都是在遗址地玩耍长大。对于廖国华而言,在建窑遗址上更多的是劳作。他小时候,春天在这里放牛,摘蕨菜,采茶叶。秋天来这里放牛,采红菇,砍柴。几乎一年四季都在这几座山包上劳动,纵然知道满山遍野都是匣钵,以及不知是什么年代的黑碗,就是不会往家里捡几块,在他们的意识里,家里不缺吃饭的碗,而且出土的东西晦气,也不见得谁往家里捡,这时候的建窑遗址保持着千百年来的原生态概貌。
建窑遗址全貌图。
1977年,考古队的到来,打破了小山村的宁静。这时候正在读高中的廖国华,有幸被村里指派为代表,参与了这次考古,主要工作是登记出土的建盏文物入库,这应该是廖国华最为系统的认知建窑建盏的宝贵经历。此后,1990年和1991-1992年的建窑遗址考古挖掘,廖国华依然参与了其中,再次对建窑遗址的概貌有了全新的认知。
他也从此走上了建盏的道路。
闲暇之余,廖国华总是不断把玩手中的宋代建盏,研究宋代建盏。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宋代建盏在古玩市场也迎来了新生命。池中村和后井村的村民们,在农忙之余三五成群的到建窑遗址进行了挖掘,因为这时候的宋代建盏受到了外地人的喜欢,不断的被倒卖到上海、杭州、厦门、广州等地。廖国华与朋友们合伙将村民挖来的建盏收来,然后转卖给外地客商。虽然从中赚到了钱,但是也树大招风,倒了霉。八十年代末是治安最糟糕的时代,不法分子得知廖国华藏有等级较高的宋代建盏,居然破户偷盗,成为了那时候水吉镇最大的新闻!
虽然遭受了被盗的损失,但这并不能阻止廖国华对宋代老盏的研究和热爱,依然不断收购比较难得一见的宋代建盏。廖国华介绍说,八十年代末就经手过一片曜变盏标本,仅有巴掌大的碎片,在那个年代以300元成交,这也是他唯一一次和曜变盏打交道。他说,那种蓝和玄幻的斑纹,在光线下的七彩之美,一辈子都难忘。本想着后续还会有发现,可惜再有没有出现,成为了他心中一大憾事。
廖国华与侄儿廖成辉泡茶都不忘总结烧盏的得失。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池中村后井村的村民们,冬天农闲之余,几乎满山遍野都是村民们在宝碗山上作业,这也是建窑建盏古玩市场方兴未艾之时。也正是这二、三十年的经历,造就了廖国华对建窑建盏在宋代时期的生产有了专业的研究,哪一座遗址山是北宋、南宋时期生产,属于什么风格,产品特征,产量如何等等,了如指掌。
廖国华珍藏的宋代鹧鸪斑盏标本与廖文兴金奖银毫盏。
正是这段建窑遗址考古挖掘和宋代建盏研究,让廖国华在新盏生产中得心应手。时不时的将宋代同款建盏标本找出来,在新盏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建盏泥料配料,不断按照宋代建盏斑纹调整,直到生产出与宋代建盏标本神似的产品,他方才满意。这也是为何他的儿子廖文兴生产的银毫和飞白鹧鸪斑盏得到市场普遍认可的原因之一,成功的背后就是来自廖国华的指导和严格把关。廖国华每每看到市场上那些偏离了宋代建盏斑纹的产品,痛心疾首,直言这些年轻的后辈乱来,是对宋代建盏的巨大的伤害,为了赚钱不折手段。毕竟这些剑走偏锋的后辈们,虽然同为建阳人,但是距离建窑遗址上百里地,没有几人到过建窑遗址,更谈不上对宋代建盏具有研究。
窑厂中的木材,廖国华不顾烈日,劈柴、晒柴都要参与把关。
倘若说电烧是恢复建窑建盏的捷径,那么按照宋代建窑建盏生产的方式,龙窑才是还原宋代建窑建盏风骨的唯一选择。2018年,池中窑从诞生之初,廖国华就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仿佛在与宋代建窑建盏对话,致力于烧出最具有宋代味道的建盏。为此,他带着侄儿廖成辉在池中窑上下足了功夫,从泥料,到木材,从修坯风格,到釉水的制作,从烧制的技艺,到不断产品的提升,每一个环节,完全不顾经历了两次车祸而体力不如年轻人的现状,廖国华事无巨细的参与和指导着廖成辉等烧好每一窑产品。
池中窑的生产,廖国华作为主理人,非常注意细节,每个环节严格把控。
和廖国华交流,你会发现他话不多。这个新三届的高中生,放弃了老师的职业,为了父母守在了农村,与建盏客户介绍产品时,没有任何的修饰和夸大之词,只有简单真实的生产描述,因为他知道,自己生产的建盏,宋代时期的标本是最后的证明!一切多余的说辞,都不如宋代建盏标本的对比来的直观。
正是他这种朴素的精神,对建窑建盏在近年来的各种荣誉评选中,廖国华一直采取拒绝的态度。他说,他做的是产品,他的名字并必是这个盏值钱的符号,而是建盏本身的宋代味道才是真实的价值。对于那些通过各种手段获得的荣誉他不削一顾,直言做盏比营销更重要的行业现象,“卖屁股”的事情他做不来,这也是为何每每有资方或者经销方找他合作都无功而返,因为这个“老头”太执拗了,不为名利所动。
烧制出更多宋代风骨的建盏,一直是廖国华所坚持的理念,而且也是这么去做的。
对于当下柴烧建的种种乱象,廖国华忧心忡忡。看到那些色彩斑斓的天目釉冒充的建盏,廖国华说这些东西将会把客户带偏了,真实的建盏不是这样子的,会让客户迷失了对建盏的认知。无奈之余,他只能是更加专注的生产出正宗、传统、安全的建盏,他说,越是宋代味道的建盏,才是真的建盏,才是有价值的建盏。在建盏生产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
已经64岁的廖国华,每次熬夜烧盏,总要好好的睡上两天,对他而言,岁月不饶人。但是他也清楚,能干得动的这几年,他要拼命的把真建盏、好建盏呈现给玩家,再过几年干不动了,他估计会觉得对不起宋代建盏。这几年,他是在赶时间的做好一件事。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