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盏堂

  • 全球建盏连锁品牌
古盏堂 >> 古盏堂新闻 >> 名家访谈 >> 新闻详情

醴瓷艺界的北方圣手——专访陶瓷大师谢大川

时间:2017-03-21 来源: 古盏堂

谢大川,高级工艺美术师,李可染画院李庚工作室专职画家。几年前他就来到了醴陵,一直致力于陶瓷绘画技艺的实践与研究,对于醴陵源远流长的陶瓷文化他十分推崇,并深信这是他艺术人生最好的归宿。上月末,他邀请广州美术学院安林教授一行来醴参观考察,体验瓷画创作之时,我在其工作室看到他的作品,山水画用笔豪放,意境深远;人物画非常恣意,亦有关良情怀,让我们印象极为深刻。是什么让他留在醴陵?又是什么让他对醴陵陶瓷情有独钟?为此,我们再次来到醴景书画苑与谢大川大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访谈。

 

 

绘画是我的挚爱

 

谢大川从小就喜欢画画,从小学时的兴趣涂鸦、中学加入绘画小组,到无锡轻工业学院学习工业设计,完成了从纯绘画启蒙到设计的思想上的转变。后来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专业读硕士研究生,与中国画结下不解之缘。

 

“我是从绘画转到设计,在设计里边摸爬滚打十几年,也获得过国家的大奖,后来又回到绘画。本身绘画是需要设计的,因为构图等元素的结合需要设计,学过设计的人在回到绘画上比一般的纯绘画的人有优越的地方。”谢大川说道。

 

他走过了景德镇、丁山等地,和陶瓷有关的窑口几乎都关注过。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醴陵,在醴陵驻足的时间比较长,对醴陵瓷的历史和陶瓷文化,特别是醴陵的釉下五彩瓷了解过之后,深深的爱上了这片土地。

 

“醴陵陶瓷艺术的巅峰应该是在宣统和民国时期,那时候熊希龄从全国各地带来了一批画匠,那批画匠不是一般的画匠,应该说是当时文人画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到来给醴陵瓷注入了新的力量,把醴陵瓷的绘画水平推向了一个很高的艺术水准。到了文革时期,有了陶瓷研究所,他们把醴陵陶瓷的烧造的工艺提升到了当时世界最高的水平,但艺术的价值却不如宣统、民国时期。近些年来,醴陵陶瓷艺术领域的一些老师傅一个个故去,现在的这些行业内的师傅们的绘画水平与宣统、民国时期相比有所下降,可是它的烧制工艺和烧制水平却是最高的!看到这一点,我想,我来到醴陵,用我的绘画技术结合醴陵先进的烧制工艺,应该会使我的绘画水平会有一点艺术性突破,也是希望自己能为醴陵陶瓷能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谢大川说。

 

简单中见大千世界

 

谢大川的作品多是以山水、人物、花鸟、释道为题材。他的作品讲究纵横交错的构图、呼应概括的造型。他对自己,对艺术都有清醒地认识,谈到他的作品的艺术风格,他有自己的一番解读。

 

“我做过青年报美术编辑、在工艺美术出版社写过美术评论,也给大师们做过画集,涉猎书法、美术、文化等方面。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代表中国当时最优秀的画家我都有选择的去采访过,他们向我述说他们画中的道理,而我从中获益良多。我的画里边有有关民俗的,有关山水的,佛教甚至是伊斯兰的也有。总的来说,对我有营养的东西我都会不断的汲取。我总认为,人,要学会包容和吸纳,作为艺术家更甚!我的作品不追求像,而是着重于神,在乎其意境。”谢大川说。

 

在这基础上,谢大川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实际上来自于传统文化中阴阳环环相扣这个道理,“我经常会去推敲,推敲这两个字很有味道,不推不敲是品味不到画画里面的趣味。不能只画一个表象而忽略画本身内在含义。就比如说云雾缭绕,怎么缭绕的?缭绕是平行来回,弯弯曲曲,最终向上,这叫缭绕。很多人现在把这种趣味的东西忘记了,认为缭绕就是一股青烟上去了,这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艺术性。在缭绕中会产生曲线美,有缭绕的地方就说明有了虚实,就有了层次和远近,就有了生命。在静的情况下要看到动,因为这些纹理就是曲线的美,在每一块石头,每一块土坡,你都会发现,这都是你的绘画的脉络。”他说。

 

谢大川作品用色基本上是原色,因为有一段时间经常去陕北写生,跟剪纸的民间艺人打成一片,他从剪纸、木板年画里面领悟到以最简单的色彩来表达主体思想,“用色没有花里胡哨的,就是几个色块相互之间的调配。用最简单明快的色彩来表达复杂的心理。粗与细的对比,块与面的对比,就是迎合了传统文化中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山水每一块都环环相扣,云气荡来荡去,每一面都是完整的画面。这些都来自于自然,简单中见大千世界。绘画就是用笔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想,把你的梦在里边表现出来。”谢大川说道。

 

谢大川认为其作品的艺术风格并没有充分的展现给大家,他说:“在艺术上我也有我的中国梦。现在我的艺术作品,除了加强对魏晋南北朝玄学思想的注入这一点外,还要加上中国民间的绘画形式和我对佛教的理解。把他们融为一体,就像一团面,把面揉在一起,至于最后发酵能做出什么味道的面包,还在于以后十年、二十年的磨砺。”

 

装饰美与艺术美相结合

 

谢大川的人生阅历十分丰富,大学毕业后谢大川在中国青年报,工艺美术出版社都工作了十几年,后来又到中央美院做助教四五年,带学生全国各地去写生。艺术的源泉应该来自于多方面,这样才使绘画语言更加的丰富。在孩子们的身上他学到了质朴与童真浪漫,他的作品也带有这样的特质。

 

“装饰伴随着中国的艺术发展已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一个好的作品不仅是教育人的,更是让人生欢喜心的。绘画也是一样,好的绘画是把愉悦奉献给大家。写生很重要,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书中汲取的营养,要到自然中去对照,去实践,再拿回来到作品上,呈现出来的作品就会有不一样的面貌。”谢大川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艺术作品与人、与自然有机的融为一体之后才能产生优秀的作品。“醴陵的山与水都是很静的,醴陵人的心也是很静的,醴陵的生活更是安逸的。你融入到这个圈子之后,它的空气,它的人文,再加上你的作品,让你不得不静下来,慢下来。艺术品是需要打磨的,急的不行,必须有这个环境,大家都慢慢的来,你的作品就会做的非常的精致,作品烧造出来之后自然而然十分的润泽。”谢大川说道。

 

这一点,我们在谢大川的作品上可以看到。拥有艺术性的同时又强调一种装饰性,这点与醴陵陶瓷颇为相似。醴陵陶瓷的烧造工艺十分严肃,但是装饰手法又很浪漫,这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醴陵陶瓷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好的东西最后要在市场上进行检验,醴陵陶瓷在文革时期对外封闭了这么多年,醴陵瓷真正的能作为一个特别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就是从民国、宣统这时候开始,醴陵瓷真正的艺术表达的能力的显现也就是近百年的历史。在醴陵5年时间,谢大川通过自己的琢磨和了解,向我们分享了对醴陵陶瓷发展的建议与期望。

 

“醴陵陶瓷前途无量,这是毫无疑问的。”谢大川说道,“但是在目前的现状下,整个国民经济和市场的不景气,都不利于艺术的发展。醴陵现在有这么好的烧造技艺,但是绘画的技法还没有跟上去,这是很惋惜的。我觉得邀请学院派来醴陵进行艺术交流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他们的到来能弥补民国时期瓷质的不足和文革后绘画技法上的不足,从而将绘画技法和烧造工艺完美的结合。以往陶瓷研究所也曾邀请广州美院和中央工艺的一些教授等来醴,但也不是说是来填补这个空白,我们要向老先生去学良好的传统工艺,同时把我们对绘画的理解加进去,看看我们是不是能够追忆熊希龄的那个时代,把最好的艺术手法用在当今最好的烧造工艺上,结合醴陵的釉下五彩这种独特的技艺,看是否能焕发醴陵陶瓷新的青春。”

 

人物简介:

谢大川,国家一级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李可染画院李庚工作室专职画家,司法部法律援助基金会艺术委员会委员。1985年毕业于安徽省轻工业学校工业设计专业。1989年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学院工业设计系。2002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研究生课程班。2008年任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丹青典藏》执行主编。擅山水、人物、花鸟,尤为释道、戏剧人物与山水作品为最佳。

 

其山水画讲究纵横交错的构图、呼应概括的造型;用笔厚重,笔触来回反复勾皴以强化笔墨语言的力度与厚度,变化出虚实灵动的映像。使其的山水之境、之象、之意,尽可能地向人们表达他的内心世界,精神灵魂。

TAG关键词: 编辑:小Y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福建省建阳建盏协会 龙泉青瓷行业协会
艺术顾问:孙建兴  陈大鹏  蔡炳盛  黄美金  陆金喜  江有庭  董炳华  叶小春  毛正聪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公众号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