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盏堂

  • 全球建盏连锁品牌
古盏堂商城 >> 作品详情 >> 花影
花影

花影 [ 编号:128671 ]

询价:10分钟内回复

面值100元-满1000元抵扣,截止日2025-12-31

面值200元-满2000元抵扣,截止日2025-12-31

面值300元-满3000元抵扣,截止日2025-12-31

艺人简介

蒋建军 查看Ta的作品 》

正高级工艺美术师

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为师。擅长紫砂壶造型设计和创作,尤以塑… 详情》

作品描述

整壶采用了红清水泥,蒋建军老师全手工制作而成,壶容量为500cc,品茗把玩之佳品。 

此壶名为“花影”,作品将花的元素融入其中。壶身上宽下窄,四面装饰花瓣筋纹,构思精巧,设计新颖,别具巧思。弯流出水顺畅;圆圈把匀势而起,收展有度;压盖严丝合缝;壶钮似花骨朵,精致小巧。四鼎足,挺拔壶身。

作品展示

泥料特性

简介:良者稀而贵,红清水泥是清水泥中的极品,比普通的清水泥好养。

矿产地: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口本色泥。

窑温:1160度。

收缩比:约12%。

泥性:干湿易掌握,稳定性高,黏性合理,成型较易。

特点:泥色醇和尔雅,文人气息浓厚,大小件作品皆可展现紫砂风华;易与使用者产生共鸣,为明初陶手最喜使用泥料之一。

冲茗特性:使用日久愈呈红润包浆,泡茶易上手,亲和力佳,温度掌握简单,可轻松冲茗,泡养日久愈加红润朴拙,古穆端庄。


艺人简历

  蒋建军(字乐陶),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正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1969年生于陶艺世家,1985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研究所学艺,师承高级工艺美术师周定华,1993年参加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紫砂设计”培训班专业深造。后又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为师,技艺突飞猛进,作品更具端庄浑厚之感。


      蒋建军擅长紫砂壶造型设计和创作,尤以塑器和方器见长。他坚持“源于传统,立足创新”的创作理念,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拥有数十项原创专利。他的作品造型优美,古朴大方,端庄浑厚,荣获近100项国内外大奖,被中南海紫光阁等顶级博物馆收藏。他研读紫砂理论,有数篇论文专著刊登在有省级杂志上。


      代表作:砖方、方钟、六方雪华、吉龙如意、紫玉清韵、汉风。

  获奖情况:

  2004年《展望壶》荣获第六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银奖

  2005年《吉龙如意壶》荣获第七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2006年《汉风壶》荣获第八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2008年《环龙戏圆壶》在中国收藏家喜爱的工艺美术大师和精英评选活动中,被评为银奖

  2008年《紫玉神韵壶》荣获第十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2009年5月《瑞兽呈祥壶》被韩国陶瓷文化博物馆永久性收藏

付款方式

  发票制度

  紫砂之家温馨提示:官网商品标价或报价均为不含税价格,需开具发票的客户请与您的专属顾问联系。


  重要提醒:以下为zisha.com支付方式,切勿通过其它非法方式支付。为了尽快确认您的付款,付款金额请随意带个零头, 比如2400.07

  公司账户转账

  户   名:通联支付网络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开户行:支付机构备付金集中存管账户

      账   号:11008310107429614001

      开户地:上海市

      收款网点/分支行:通联支付-备付金账户           

       ........................................................................................................................................................................................................................................................

  现金/刷卡

  光临实体门店,可支持现金与刷卡支付


  紫砂之家官方支付

  • 选择理由

    古战堂_01.jpg古战堂_02.jpg古战堂_03.jpg

    使用保养

    gzff_01.jpg

    同艺人作品|同泥料作品 |同容量作品

    合作伙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福建省建阳建盏协会 龙泉青瓷行业协会
    艺术顾问:孙建兴  陈大鹏  蔡炳盛  黄美金  陆金喜  江有庭  董炳华  叶小春  毛正聪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公众号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