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来源: 网络
陆涛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百年陆氏陶瓷第三代传人
景德镇书画院副院长
访谈:
《瓷器》:陆教授您好,很高兴您今天接受我们的专访。您平时接受媒体采访的次数好像很少,并不经常在媒体上露面,是刻意保持低调吗?
陆涛:呵呵,也可以这么说吧。我本身的性格决定了我不喜欢高调行事,这和我从小的家教有很大关系。
作为名门之后,又是家中的长子——我有一个姐姐两个弟弟,我父亲对我的教育一直都很严格,说句实在的,这就养成了我现在中规中矩的性格,中规中矩做人,中规中矩做事,谨慎处世。
《瓷器》:那会不会觉得父亲的教育束缚了自己个性的成长?您自己怎么看待这个事情?
陆涛:我从小就很怕我父亲,他老人家在家里是很有威信的,这些年随着年龄的变化,双方的交流啊沟通啊,情况好了很多,我父亲对我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在他们那个时代是比较普遍的,也是环境造成的。
说起这个,我想起好玩的一件事,小时候自己对画画就比较感兴趣,没事的时候,坐在那儿,常常就有意无意地用手指在大腿上比划着玩,结果家人就批评我,也不知道我在干什么,说你那手在乱动什么。我也不敢吭声。
《瓷器》:尽管父亲对您管教很严,但是对您在绘画方面的学习和成长,帮助一定是很大的?
陆涛:那是。父亲是我的启蒙老师,他的言传身教让我受益一生,尤其是他对待陶瓷艺术的态度影响我至今。无论什么时候,任何一件作品,任何一个画面,我都认真对待,不敷衍别人,不欺负别人是外行,老实说,这样做也得到了回报。
《瓷器》:名门之后压力大吗?
陆涛:感觉压力很大。我现在努力做的首先是传承衣钵,不辱家门。作为名门之后,人家对你的要求自然而然就高了,有个参照摆在那儿,人家就会拿你和你父亲作对比。你画得好做得好那都是应该的。
《瓷器》:您家的青花色泽特别浓艳,是不是有些独特的配方?
陆涛:有。
《瓷器》:您最早有关绘画的锻炼和经历是什么?
陆涛:应该是画黑板报。小学到中学,班上的黑板报啊,还有学习的黑板报好多都是我负责。后来为了参加高考,自己和几位同学朋友专门学过一段时间的素描、色彩。
《瓷器》:听说,您调到高专之前,在陶瓷馆、红旗瓷厂和省陶研所都呆过,不同时期的不同工作经历,回忆起来肯定也是不一样的感触。
陆涛:1977年我进入景德镇陶瓷馆工作,当时我只有15岁。在陶瓷馆呆的时间非常短,就是一年左右,在那里主要是和几个同龄人一起学徒,画画,临帖,打下了一些美术基础。
1978年调到红旗瓷厂,同年考上了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成为首届艺术系学生。在职大的3年,对陶瓷进行了系统学习,包括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那时候学习氛围好啊,大家激情很高,非常努力,获得这样的学习机会也是很不容易的。
1981年,大学毕业后回到红旗瓷厂,我主要从事日用瓷的花纸设计,我记得在首届景德镇百花奖评选上获得了三个奖,印象比较深,一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还有后来我设计的“郁金香”图案被北京和平宾馆采用了,是当时单位上比较轰动的一件事,也为厂里创造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1990年,我调至省陶研所上班,和瓷厂里不一样,省所的工作就是鼓励大家打破传统的条条框框,不断大胆创新,推出个人的作品,环境条件非常宽松,艺术氛围浓厚。应该说,在省所的几年间,是我人生学习积淀、飞跃提升的阶段。
在省所,我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新材料、新工艺,尝试创作了许多新颖独特、具有强烈形式美感的作品。同时,省所作为对外交流活动的窗口,我也有大量的机会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国画家、艺术家,在相互沟通交流中增长了不少见识。
也可能是年龄关系,那时候思维活跃,喜欢不断尝试新生事物,喜欢标新立异,喜欢反传统,喜欢追求工艺手段的变化,以达到自己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当然,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不同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我不是说我要否认那个阶段,那个阶段创作出来的作品也非常受欢迎,也是我自己主动积极去表达去追寻的东西,民间青花、釉下五彩、颜色釉、综合装饰什么都玩。但是现在,慢慢地,我又回归到了传统的路线上来了。
因为什么呢,我渐渐觉得,年轻时候的那些夸张也好,艳丽也好的作品,比较流于表面,仅限感官上的欣赏,形式大于内容,难以达到深入内心的理性创作,及反映作者积累的功底和修养。
我认为,以国画为基础的传统陶瓷艺术绘画作品,更加耐看耐品,更加富有绵长隽永的韵味、意境,和持久的生命力。
《瓷器》:那是不是可以这样概括,您以自己的创作经历和轨迹总结出了传统和创新关系的深层次认识,那就是先立足传统,才能真正创新,否则只能算投机取巧,偶尔得之,非长久之计?
陆涛:可以这么说。我们现在都在谈创新,但是创新必须立足于传统,否则就没有根基,就只能流于技巧表面,靠一时的偶然的感触创新,作品难有深度也难有生命。
《瓷器》:有人说,陆氏陶瓷艺术以绘画见长。长久以来,景德镇陶瓷就有工艺性和艺术性的轻重之分,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景德镇陶瓷究竟是应该走向工艺性还是走向艺术性?
陆涛:极强的工艺性是景德镇陶瓷的特点,也是景德镇陶瓷的优势,但我还是认为,景德镇陶瓷最终应该走向艺术性。
打个很简单的比方,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水平的提升、技术的成熟和设备的更新,景德镇陶瓷的工艺性不断在进步不断在完善,但是,我们陶瓷的艺术性是不是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能超越历史的高度?有谁能说,我们现在已经超越了开一代文人画风先河的“珠山八友”?
工艺是手段、是方法、是形式,而艺术是内容,是根本,形式只是为内容服务,不应该被过分强调,被无限放大,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瓷器》:以您现在的年龄,应该正是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期。您怎么看待、总结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
陆涛:我觉得一个艺术家,最好的年龄应该在55岁到65岁之间,我现在还差一点,呵呵,所以现在说我自己的艺术风格也早了一点点,还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风格,有也只是从父辈那里继承过来的,稍稍做了一点努力和改变,比如有些画面就是我父亲那没有的,我自己创作的。
其实我不是不可以做出其他的选择,真的要想区别我父亲,形成所谓自己的特色,也是容易的,大不了我不画梅兰竹菊,不画花鸟鱼虫,不画青花,我画别的题材,别的样式,别忘了我年轻的时候就专门搞创新的。但是我是发自心底的喜欢这些。
新的尝试我肯定会做,但暂时还没有明确一个什么时间和方向,应该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瓷器》:作为一名高校艺术系教授,应该说比较了解学生的动态和现状,对于现在从艺的年轻学生,您有些什么样的建议?
陆涛:我的建议很简单,沉下去学习。不要因为画了几天素描、色彩就以为自己是学艺术的了。立足于民族的文化特色,在学习吸收西方艺术文化时保持谨慎的态度,不能盲目一味地迷信,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深入学习本国本土的优秀民族文化。
艺术人生:
汉艺轩主人,江西丰城人,1962年生于景德镇。教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981年毕业于景德镇学院美术系(首届),1989年江西师范大学美术系(本科),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现为景德镇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学院陶瓷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西省美协会员,景德镇市美协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景德镇书画院副院长。
陆涛的祖父陆云山,父亲陆如均为景德镇著名陶瓷艺术家,陆涛为陆氏“陶瓷世家”第三代传人。陆涛出生陶瓷艺术名门世家,自幼酷爱书画,耳濡目染并博采众家艺术之精华。改革开放之后,他成为景德镇最早接受高等院校教育的中青年陶瓷艺术家。在不断学习艺术专业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陆涛的艺术理念与艺术视野也得到不断的拓展与提升。景德镇改革开放后陶瓷企业与经济的迅猛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陆涛陶瓷艺术创作实践的题材与内容,他的作品在发扬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多地赋予了时代的特点与精神。
早在80年代,年仅二十多岁的陆涛即成为景德镇年轻陶瓷艺术工作者当中的翘楚。1982年,陆涛创作设计的釉下彩“郁金香”茶咖器具、青花斗彩“牡丹缠枝”和合器、釉下彩“蕉林幽趣”瓷瓶包揽了首届景德镇陶瓷“百花奖”一、二、三等奖的大奖。从80年代至90年代,景德镇十大瓷厂蓬勃发展时期,陆涛设计的各种茶具、咖啡具、餐具器型与花色,均获得省、市,以及国家级大奖,并在各大瓷厂大批量投入生产。特别是1986年,他设计的釉下彩餐具,在众多的参评选手中脱颖而出,被北京和平饭店选中并向景德镇市政府大量订购。陆涛因此成为当年景德镇媒体追逐的热点,各大报刊均做详细报道,陆涛当年也被选做景德镇市共青团市委常委,成为景德镇陶瓷行业最优秀的青年。
1990年,因为出众的才华与艺术水准,陆涛从红旗瓷厂调入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工作,专业从事陶瓷绘画艺术创作。短短几年时间,陆涛的艺术成就即可圈可点。1991年、1992年、1993年连续三年,他设计的餐具、茶具、咖啡具获得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节各项大奖。1992年,中日建交二十年,陆涛作为中国陶瓷代表团成员,赴日本为期一月的现场表演和文化交流。1993年,他创作的“蓝地玉兰黄鹂”瓶,被爱国人士美籍华人何香梅女士收藏。
自90年代开始从事陶瓷艺术创作以来,陆涛为家族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发扬光大,1994年,陆涛首次赴香港参加“陆氏家族艺术陶瓷作品展”; 2003年在香港再次参加“陆氏家族陶瓷艺术作品展”;2012年参加“陆氏家族师生珠海陶瓷作品展”。陆涛自90年代进入专业陶瓷艺术创作领域之后,分别在1999年、2001年、2002年、2005年、2010年五次在香港举办个人陶瓷艺术作品展,成为景德镇在香港地区举办个人艺术展出最多的陶瓷艺术家。
1995年,陆涛为适应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的需要,他从江西省陶瓷研究所调入景德镇学院,从事陶瓷理论与实践教育教学活动。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陆涛不仅传承与创新了家传花鸟陶瓷绘画技艺,同时他也子承父志,立足三尺讲台,成绩斐然,著书颇丰,各种陶瓷理论专业论著在省级、国家级核心刊物上发表,成为一位集丰富的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于一身的高等学府的教授。陆涛成为中国陶瓷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者,为此,景德镇人民政府曾授予其“拔尖技术人才”称号。
陆涛秉承家学的同时,师古人,师今人,师万物,广泛吸收营养厚积薄发,达到了“师心为的”的境界。他创作的青花釉下点彩“和为贵”瓶,被江西省博物馆收藏,他的青花斗彩“兰竹芳馨”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珍藏,他的作品青花“君子雅集共春秋”、“铁骨春秋”参加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法国巴黎展,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收藏;他的作品参加北京APEC会议会场展示,他的作品参加北京“一带一路”国际会议主会场展示;他的作品获得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颁发的陶瓷作品“金奖”;他的作品获得中国景德镇第十届陶瓷设计与创新比赛金奖……
陆涛的作品融汇古今,艺随心迁,装饰手法灵巧多变,陶瓷世家与教育世家的出生,从不间断的游学经历,以及几十年日复一日的坚守艺术,造就了陆涛成为一位全能型陶瓷艺术家。
艺术风格:
在当代景德镇中青年陶瓷艺术家中,陆涛无疑是他们当中的佼佼者。他的瓷画意境清丽雅逸,景德镇传统花鸟瓷画着重工艺表现,而陆涛则创造性地将中国画的大写意、小写意、工笔等国画技法集中表现在他的花鸟瓷绘艺术创作中。
陆涛对陶瓷花鸟瓷画的艺术理念,是以革新与个人品格为根基的,作品体现出关照自然、高逸灵秀的人文情怀。陆涛擅长小写意花鸟,其花鸟瓷画追求中国山水画的气势与变化,彰显中国书法意境中的遒劲与飘逸,有灵、变、奇、活、重、辣、新、逸之妙,形成其灵动丰润、意趣盎然的独特个人风格。
陆涛创造性地将中国山水画法的平远、高远之法运用到陶瓷绘画当中,利用青花墨色的浓淡干湿、釉料的色彩变化、色调的冷暖深浅来增加画面的层次感,使得观者的视线成立体的画面感与视觉震撼。其画风新颖奇异,苍劲恣肆,生气盎然。其花鸟、兰竹,亦不拘成法,自抒胸意,笔墨爽利峻迈,淋漓清润,极富个性。
陆涛善用中国画墨法于陶瓷绘画中,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欢用青花分水,通过青花水墨的渗透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花鸟的氤氲之气和画面的层次。在描绘花鸟时善用细笔勾勒,很少皴擦;在表现松枝老干时擅长粗线勾斫,皴擦并用。用笔有时酣畅流利,有时方拙顿折,达到方圆结合,秀拙相生的高妙情境。他的花鸟瓷画,豪放处浓彩重墨、恣意潇洒,工细处极尽精工细作堪称完美。
陆涛花鸟瓷画的个性与创新另一具体的表现,应该是他的瓷画不仅仅限于现代文人瓷画表面的诗书画印形式,他更多的是将书法的笔触与笔韵融合到陶瓷绘画中。他研究魏碑、参以石涛的笔法,使得他的花鸟瓷画不拘一格,深透中国书法的意境,或剑拔弩张,或平淡求奇,体现劲拔秀逸、刚柔相济的点与线的相合、力量与情感的相融,创造性地将陆氏家族的文人瓷画发扬光大,在景德镇陶瓷世家中,形成一支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的中国当代陶瓷综合性绘画流派的改革主流。
艺术履历:
1978年——1981年:在景德镇陶瓷职大就读(首届),为今后艺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2年:首届景德镇陶瓷《百花奖》釉下彩“郁金香”茶咖具造型、花面获一等奖,青花斗彩“牡丹缠枝”和合器。获二等奖,釉下五彩“蕉林幽趣”瓶获三等奖。作品被景德镇陶瓷馆收藏。
1983年:第二届景德镇陶瓷《百花奖》,釉下五彩《杂花图》餐具,获一等奖,釉下彩“群雁”图案瓷盘,获三等奖,作品被景德镇陶瓷馆收藏。
1984——1985年,在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院)陶瓷系进修,师承常沙娜、张守智、陈若菊、杨永善、王建中等老师。
1986年:为北京和平饭店设计的釉下五彩“郁金香”餐具,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当时江西日报、景德镇日报都进行了报导,并作为青年先进代表当选景德镇市共青团市委常委、红旗瓷厂陶瓷科研所付所长。
1987年:设计的釉上彩贴花纸“拆枝花”、“白花”、“五色花”等画面,用于景德镇陶瓷企业大量生产。
1988年:获得江西省工艺美术师称号。
1990年:调入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工作。
1991年:5件作品刊载在《现代陶瓷专集》中,青花铁血红“雅集图”瓶、新婚用瓷“晨”餐具、10头茶咖具“野果”瓶,获中国瓷都景德镇国际陶瓷节二、三等奖。
1992年:中日建交20周年,作为中国陶瓷代表团成员,赴日本东京、横滨、奈良、神户,创作中国陶瓷作品以及国画作品。
1993年:作品“兰地玉兰黄鹂”瓶,被美藉华人陈香梅女士收藏。青花“婴戏图”和式茶具,获中国瓷都景德镇国际陶瓷节“青春杯”二等奖,珍珠釉综合装饰作品“帆”获三等奖。
1994年:赴香港参加陆氏家庭艺术陶瓷作品展.
1995年:调入景德镇学院从事美术教育工作。
1999年:7月赴香港举办个人陶瓷作品展,并现场绘制陶瓷作品,作品被国内外人士所喜爱和收藏。同年,综合装饰“秋硕图”瓶,由北京中国工艺美术珍宝馆收藏。
2001年:第二次赴香港举办个人陶瓷艺术作品展,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景德镇中青年陶瓷艺术》《陆涛陶瓷作品集》画册,10月,青花斗彩“寿桃”镶器,获江西美协陶瓷艺术委员会、景德镇市美协陶瓷艺术展二等奖。
2002年:第三次赴香港举办个人陶瓷艺术作品展,国画“山水”获景德镇市委宣传部、文联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三等奖。
2003年:参加香港陆氏世家陶瓷作品展,同年7月在夏门举办个人陶瓷艺术作品展。在江西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成毕业。
2004年:3月,由《景德镇陶瓷》第3期刊登论文《关于中国画教学的几点思考》。
2005年:第4次赴香港举办个人陶瓷艺术作品展。
2008年:论文《略论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职业规划》刊登在《景德镇高专学报》第4期中。论文《陶瓷艺术之意境》获江西省教育学会陶艺教育论文大赛二等奖。论文《从基础课与专业课互动谈陶瓷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获江西省教育厅论文评比二等奖。
2010年:8月,第5次在香港举办“涛风青韵”陆涛个人陶瓷艺术作品展。10月获得美术专业教授职称。由中国艺术出版社出版《涛风青韵》画集。论文《浅论陶瓷艺术与陶瓷工艺的美》刊登在《中国陶瓷》第六期中。
2012年:10月,陶瓷作品青花《花开富贵》瓶,被中共中央委员会党史研究室收藏。5月,获中共景德镇市委员会、人民政府授予“技尖人才(技术)”称号。11月,参加陆氏家族师生珠海陶瓷作品展。12月,在广州举办《陆涛瓷艺》陶瓷作品个人展,并由中国艺术出版社出版《陆涛瓷艺》画集。
2011年:8月青花斗彩“兰竹芳馨”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青花釉下点彩“和为贵”瓶,被江西省博物馆收藏。
2013年:3月,青花“君子雅集共春秋”瓶、青花点彩“铁骨知春”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中在法国巴黎参加“水、土与火的艺术”中国陶瓷艺术精品展,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
2014年:9月,青花斗彩“四季花鸟”瓷板,获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评比和颁发陶瓷作品金奖。11月,青花点彩“莲香珍翎”瓶、“情韵”瓶、青花“君子图”瓶,在北京APEC会议场内展示,并获2014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工作领导小组和景德镇市人民政府的表彰。
2015年:3月,粉彩“松柏鹤寿图”四方镶器获第二届陶瓷设计和创新(四年一届)评比金奖。釉上彩“咏梅”瓶,被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收藏。
2016年:7月,荣获“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荣誉称号。11月,粉彩“苍苍者寿”瓷板,参加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美国ASU美术馆展,并被该馆收藏。
2017年:7月,青花点彩“紫气东来”瓶、“三友图”瓶,在北京“一带一路”国际会议主会场展示。
部分内容转自瓷器,仅作分享!
精品推荐 更多>>